阅读历史 |

第246章 乃何人也(1 / 2)

加入书签

虽然知道丁谧不将话题继续下去,定是有原由,但待到归来军营了,夏侯惠仍旧没有琢磨出来什么意图来。

索性便暂时搁置了,反正也不急于一时。

大步入屋,取来笔墨等物端坐在案后作家书。

先是报了声平安,声称自己在辽西郡这边挺好的,随之问及家长里短、嘱咐妻王元姬产后好生休养云云,最后则是让孙叔从遣扈从张立护送一墨匠过来传授技术。

他要在右北平郡的无终县造松烟墨。

人手是韩龙代为招募的部曲家小,销售的人选则是左家。

依着韩龙的性情推断,他绝不会将家小迁去阳渠坞堡那边定居的,更不会接受夏侯惠赠予的钱财安顿家小。

且物以类聚。

他所邀约的部曲大抵类似。

所以,夏侯惠想让他们的家小生计有所依。

至于为何是让左家来销售.

若想与豪强之家保持长久的亲善,就要做到共赢。

而招降了亲袁乌桓残余部落后,等于让左家失去了一条财路,夏侯惠不想让左家觉得他只会索取而不知给予。再者,松烟墨这种作价不低廉的雅物,诸如匹夫出身的韩龙等人,也没有渠道可作售啊~

书罢搁笔,吹干墨迹后封囊,走出房屋寻来军中信使,让他下次前去孤竹城送文书的时候顺便投给邮驿。随后,他带着路蕃以及几个部曲,在一白马义从的引路下,出前哨军营在周边走走看看。

他是沿着海岸线北上的。

源于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的关系,这里的海岸线先前星罗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聚落。

村落后面则是种着桑树与麻,用来养蚕织布之余也隔绝海风的侵袭,保护更后面开辟的农田与牧场。

但如今唯有桑树亭亭如盖了。

入目所及,破烂的小木船缠绕着渔网搁浅在岸,茅草屋的顶盖早就被吹飞或者腐烂,裸露着灰黄色的夯土,农田也早就荒芜,连牧场都被半人高的杂草给占据了。

一路策马缓缓而过,海滩上死去的鱼虾恶臭一直萦绕鼻息,哪怕海风不断哭号而过,都无法驱走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。或许,陈思王曹植的《太山梁甫行》里那句“柴门何萧条,狐兔翔我宇”,放在这里有也恰如其分罢。

时隔五十年了,以黄巾之乱作为起点的乱世烽火,至今仍在吞噬着黎民的生命。

不管是膏腴中原还是边陲海角,都是难逃百里无人烟的荒凉。

所以,大致驱马走了半个时辰后,夏侯惠便淡了心思折道返回。

继续下去也没什么好看的。

原本他是想着给庙堂建议在此处修个港口,在伴海道狭隘处修筑个关隘,以此来作为遏制日后辽东割据以及北疆游牧部落南下侵扰的戍守点,但如今觉得不可能。

中原腹地现今都有不少地方荒无人烟呢!

哪里有多余的人口,迁来这里栖居为驻军提供粮秣。

若是依着先前武帝曹操的做法,内迁杂胡部落过来填充,又要担心此举会不会引狼入室、从此令燕山以南多事。

不过,依着今晨丁谧提及的靖安辽东.

先前天子曹叡似是有打算,待将辽东公孙攻灭后,便依着前汉“陵邑制”将辽东各郡县的豪强迁离啊~

若将他们安置在这里,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再加上塞外杂胡部落有畜奴习惯,若能阴诱一些奴隶逃亡过来编户垦荒;让庙堂发各州郡罪犯徒隶过来定居,再复临渝县村落相连、阡陌交错的景象也不是不可能。

嗯,就是得甄选踏实任事的官僚与忠心耿耿的将率才行。

归来前哨兵营后,夏侯惠躺在铺着厚厚一层松叶芦苇的榻上,依着丁谧“凡事预则立”的建议,思忖着他日安靖辽东的举措。

如何反哺庙堂,夏侯惠想到的唯有商贸。

辽东之地,山珍海货极多。

渔猎可获皮草与腊肉,采山可有诸如人参等药材、还有骏马牛羊以及木材等,只要保持商路畅通,关税也是一大笔收入。

当然了,他还想到了最原始的血腥掠夺之路。

以辽东各郡周边大多是不服王化的杂夷为由,可以让驻军有事没事外出掠夺人口、牛羊与资财等等。快速完成原始积累之余,也能强军宣威、荡平周边部落实力做大的威胁,甚至是将他们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。

如此,可美其名曰“宣扬王化、泽被四方”矣!

毕竟先秦时期的燕国,都不留余力的将东胡“感化”让辽东变成郡县;公孙度割据辽东的时候也东征高句丽、西征乌丸;现今以代汉承天命自居的、打算将辽东公孙覆灭的魏国,怎么能忘却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的传承呢!

事实上,这才是夏侯惠向天子曹叡谏言,请调任自家仲兄夏侯霸镇守辽东、以及先前离开邺城时与夏侯霸作赌约的本意。

他希望自家仲兄在日后镇守辽东了,就朝着让高句丽啊、扶余啊什么的,自此变成中原王朝的州郡努力罢。

王化杂夷、恩泽四方。

如此,庙堂可有拓土千里之裨,他仲兄也以灭国之功载入史册,可谓是一举两得啊!

顺着这个思路深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