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37章 变幻(1 / 2)

加入书签

司马师没有如愿。

其父司马懿得悉他的来意后,并没有给蒋济作书信。

反而以秋收在即需要驱赶破坏粮食的野兽为由,时常带他与部曲外出打猎。

但司马师知道这是自己阿父的借口而已。

自从开春时被授转为太尉、击退蜀将马岱的进犯后,他阿父就将诸多军务转给麾下各部将率以及各郡太守,除了偶尔巡视一番农桑就以狩猎为乐了。

如前不久还猎到了一只白鹿。

作为祥瑞的象征转来洛阳后,还被天子曹叡以“周公辅佐成王时有白雉之贡、今太尉戍守雍凉有白鹿之献”等言辞嘉奖。

司马师知道,自己阿父其实对狩猎的兴趣并不大。

之所以时常为之,不过是向天子曹叡以及洛阳庙堂表示,现今雍凉逐步进入了鲜有战事的时期,他亦无所事事,差不多该征调归朝了。

说白了,就是想着急流勇退、卸下都督雍凉的职责与兵权。

这也是司马师近来绸缪的事情。

故而,他连续随去狩猎数次之后,也倏然发现自己似是当局者迷了。

准确的来说,是他将夏侯惠当做假想的对手后,好胜心也由此大炽,导致自己一叶障目而不自知。

如果不是因为好胜心作祟,他就应该暗中“帮衬”夏侯惠一把才对!

想想就知道了。

他阿父位极人臣的危机在哪里?

一半原因在于掌兵权,另一半缘由则是因为魏国宗室大将与谯沛督率后继无人!

司马懿如今在做的事情,就是想着将兵权交出去;而他如果想为父出力的话,就应该促成魏室迎来一位大权在握的督率——如若曹真或者夏侯尚还活着,司马懿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迎来猜忌!

毕竟,蜀吴犹在呢!

魏国代汉还没多少年,仍谈不上人心所归呢!

当今天子曹叡再怎么猜忌臣子,都不会无智到做出“颇牧不用”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来。

况且,司马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然入局了。

在故意将信息泄露给吴应、让仲弟司马昭与何曾以及曹肇虚与委蛇等令夏侯惠忌惮之举,就是参与其中给夏侯惠添堵~

也是变相的给其父帮了倒忙。

如此,他阿父司马懿若是给蒋济作书信那才怪了。

带着这层领悟的他,也彻底放开心怀投入狩猎的乐趣中,不复再提及关乎庙堂之事。

对于他的变化,知子莫若父的司马懿老怀甚慰。

没有人知道,在司马懿心中,此生最骄傲的成就,并不是出将入相、位极人臣,将河内司马氏的门第从郡望擢为天下名门等等,而是膝下有司马师这个“好大儿”。

子嗣本就是生命的延续。

而司马师令他觉得,有子如此、死复何恨!

只不过,司马师后知后觉了、打算在短时日内不再参合魏国宗室与谯沛子弟之事了,有人却是将事情接力了过去。

却说,自从将夏侯惠谪贬的诏令下来后,夏侯献与秦朗等人都不免饮宴作贺了一番。

但他们并不觉得夏侯惠就此失宠了。

更因为吸取了前番北邙山庄园的那次教训,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劝说,如以洛阳中军不可久在外的理由,请天子曹叡将镇护部调回来。

他们只是思虑着,能否以镇护部现今没有将主节制为由,让天子遣个监军过去而已。

人选都想好了,乃是已故大司马曹仁的长子曹泰。

是的,他们并不介意与其他人一并执掌中军。

之所以针对夏侯惠,除了曹爽是源于私愤之外,夏侯献等人那是因为夏侯惠短短几年内所建立的功绩,令他们相形见绌、让他们愈发难在中军内立足。

算是嫉贤妒能罢。

只不过,他们没有想到的是,在他们还没有商议好如何劝说天子曹叡之时,洛阳城内便有了让他们其一过去邺城节制镇护部的声音。

这种声音对他们很不利。

看似声援,实际上却是会让他们迎来曹叡的警惕,以为他们在暗中遣人造势、以求染指镇护部的兵权。

也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、陷入了被动之中。

连推举曹泰出任监军的想法都不敢再提了。

为此,他们私下还相互确认过,想排查出是谁的幕僚在帮倒忙、想遏制住这股声音。

当然了,他们注定是徒劳无功的。

因为这是夏侯衡给予他们的“回馈”,对他们朋党挤兑夏侯惠的报复。

事情经过了半个月的发酵、逐步上升到朝廷官员也开始议论之后,天子曹叡一锤定音,以讨虏将军乐良兼领镇护部监军而落幕。

但影响却没有结束。

对讨伐辽东公孙很是心切的曹叡,对这种让镇护部引来朝野瞩目的事情,十分震怒,在私下遣校事暗查无果后,便将唯一没有人推举的屯骑校尉曹肇擢为五校督,以再次分中军权柄来敲打夏侯献等人。

迎来意外之喜的曹肇,半点开心都无有。

理由是天子给予他的权柄,就是掉进裤裆里的黄泥巴。

让他百口难辨。

秦朗与曹爽皆猜测是他放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