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12章、茶余饭后(1 / 3)

加入书签

王肃如今虽然仍旧挂着散骑常侍职,但已经兼任秘书监了。

此官职属少府,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,职责还是挺顺醉心学术的王肃心意的。

故而,当夏侯惠携妻来拜访、登堂来拜见他的时候,也不由诚挚的赞了声,“许久不见,外舅气度犹如甫自书画出,愈发儒雅了。”

“哈哈哈~”

也让王肃畅怀不已,连连摆手,“居家叙话,稚权莫出逢迎之辞。家宴已备下,来来,稚权,随我同去。”

现今天色未暗,用暮食有些早。

但城内日落则传鼓宵禁,为了不耽搁夏侯惠归去的时间,早点开宴也可以理解。

“唯。”

夏侯惠微微垂首以应,依言随去。

可能是夏侯惠难得来访一次,又抑或是夏侯惠功绩威名日盛罢,王肃所设的家宴也不拘泥于小儿不与宴的约定成俗。不仅续弦之妻夏侯氏、家中诸子皆在,就连已然定下亲事、过两年将要嫁给襄阳蒯良之孙蒯钦的次女,都出陪一并在席了。

也让夏侯惠挺欢喜的。

自从出了安宁亭侯府后,他就没有感受过这种少年小儿嬉笑、妇人女郎耳语的亲族同宴氛围了。

当然了,在这种场合,不适合谈些功业之类的话题与觥筹交错。

且王肃也素来不好饮。

难得归来的王元姬很是欢喜。

觉得这种场景仿佛回到了尚未出嫁前那般,在席间也免不了拿出了长姊的作态,问问这个近来功业如何,叮嘱那个莫要调皮惹阿父阿母生气。

而夏侯惠则是有些应接不暇。

本就是同族、现今还是加了层亲的夏侯氏,对他没有什么好顾忌的,以长辈的身份不停叮嘱他一些家长里短。

诸如在外征伐要多加惜身、归来洛阳后莫与人为杵、戒骄戒奢多经营家业云云。

这些倒也没什么,恭敬应答也就过去了。

但夏侯氏每每与他说两三句,总要插上一句“稚权也二十有余了”、“稚权都是亭侯了”、“稚权成亲也不少时日了”等等,话里话外都是在催促夏侯惠抓紧要個孩子,莫要一天到晚就惦记着建功立业。

夏侯惠对此难以招架。

要孩子又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,春种万颗粟都未必能迎来秋收一粒子啊~

况且,他也一直都很努力的好不好。

好在家宴也没持续多久。

不一会儿,王肃便带他前往了后堂,说些翁婿之间的话。

无非是一些朝堂局势、近来人事调动以及问此番夏侯惠归来洛阳后,是否就长期在洛阳任职了等等。

夏侯惠悉心听着。

对于一些不确定事情则是含糊作答带过。

就是没有想到,说罢庙堂与官职诸事情后的王肃,还如此问了句,“稚权既然已造纸与松烟墨,何不作售填补家用?”

连你都知道我很穷了?

只是,我虽然没有给你女儿锦衣玉食的生活,但吃穿用度这方面也不比旁人差啊~

夏侯惠听了,一时不知如何作答。

他知道自己细君在逢年节的时候,也常让家中管事孙娄携带些纸张与松烟墨送来王府,王肃知晓他家中事情也很正常。但万万没有想到,素来对钱财家资不甚看重、一心想将门第擢为学阀的王肃,竟就提及“填补家用”了。

而王肃见他迟疑不言,还缓言解释道,“元姬与我说过了,稚权爱恤兵卒,不乏以家财遗予将士遗孤之事。我非行伍之人,本也不该多嘴置喙这些,只是看见稚权在洛阳的府邸连护院仆婢都无,便想着问一句。”

“有劳外舅挂念。”

心中恍然的夏侯惠,连忙谢过,然后低声解释道,“不瞒外舅,先前家中造纸甫一事成,舍弟义权便常携去赠给友人,亦令天子不喜。私下告诫我当以身份持重,莫效商贾汲汲求财而增他人讥。”

原来如此。

王肃有些诧异的扬眉,旋即耷眼捻须,似是在思虑着什么。

而夏侯惠也不想他在这种事情上多想,便连忙轻笑加了一句,“我家资虽不丰,但我与细君皆非慕奢之人,做不做纸张墨的营生,家中用度也足自用,外舅莫挂念这些。”

的确,他现在家资足自用了。

罢了研制雕版印刷术后,仅是每日省下来的纸张与松烟墨的耗费,就足以他养得起从谯郡招来的二三十人了。

“也罢。”

闻言,王肃也不再沉吟,含笑点头,“既然如此,那我就不费心了。如天子所言,以稚权身份作商贾事,属实不美。”

呃......

听你这话,似是有门路帮我的意思?

不由,夏侯惠心中一动。

虽然才刚刚声称家资足自用,但若是能有机会生财的话,他可不想错过,更不介意出尔反尔。

没办法。

人穷志短嘛。

反正这里也没有外人在。

故而,他将王肃的话语细细品咂后,便试声发问道,“听外舅言下之意,似是有......”

言半而止,夏侯惠的目光有些热切。

“呵呵~”

心知肚明的王肃轻笑,也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